不可转载,不要点赞我评论

【点评】杨慎的状元制策

一直很好奇什么样水平的文章才能在爹是阁老的情况下当状元依然让大家服气?毕竟黑也是说老李漏题,说明也是认可文章写得好的,而不是靠爹的权势2333

(法外狂徒张三:勿cue)

于是让我不自量力点评一下小杨的状元制策,看完之后感觉不愧是他,确实比张三那篇强(张三:???)。

感谢在水一方 太太整理的文本。

制曰:

       创业以武,守成以文,昔人有说是也。然兵农一致,文武同方,其用果有异乎?文武之分始于何时,兵农之制始于何代?尝质者诸古矣,《书》称尧曰武乃文,于舜称文明,禹称文命而不及武,于汤称圣武而不及文,周之谟烈各专其一,且三代迭尚不言武,周列四民而兵不与焉。何也?汉、唐、宋之英君令主,或创业而兼乎文,或守成而兼乎武,或有未备亦足以善治。论者又谓天下安,注意相。又谓天下虽安,忘战则危。是治兵之道,果与治民者同邪?异乎?

        我太祖高皇帝,以圣神文武统一天下。建官分籍,各有定制。列圣相乘,率循是道。百五十年制定功成,实由于此。然承平既久,玩愒乘之。学校之法俱存,而士或失业蠲贷之诏屡下,而人多告饥。流徙之徒,化为盗贼,以遗朕宵旰之忧。今赋税馈运,民力竭矣,而军食或尚未给调发战御,兵之力亦劳矣,而民患尚未除。或者官非其人乎?而选举之制,黜陟之典,赏罚之令,亦未始不加之意也。兹欲尽修撰之实,谨恬嬉之戒,文治举而武功成,天下兵民相卫相养于无事之天,以保我国家久安长治之业。宜如何而可?子大夫志于世用,方策士之时,不暇以微辞隐义为问,姑举其切于时者,其为朕陈之。

(殿试策论一般是回答问题,有理有据,不像八股文那样有明确的格式和规范,更多看考生本人的知识积累和对天下大事了解和思考的深度。不同的皇帝喜欢的风格也不一样,但状元,一般不会太锐利,文辞水平要很高。

皇帝问的是治道,文武之用,第一段最终问题侧重于讨论治兵这方面,治兵和治民的异同,而从第二段看,题目重点又是流民带来的民变问题,镇压内耗太大,所以问题要解决的核心,依然在长治久安,治民防变,而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考试在正德六年,而正德五年发生刘六刘七等起义,杨廷和以彭泽等人平定,小杨估计也是深有感触。小杨的应答前半段尤其精彩,可以作为议论文写作的典范。)


                     创业以武,守成以文

臣对:

       臣闻帝王之御天下,有出治之全德,有保治之全功。文武并用,出治之全德也兵农相资,保治之全功也。于并用而见其同方,则天下之政出于一,而德为全德。如日月之在天,凡所以照临者,胥天之德也。于相资而见其一致,则天下之治出于一,而功为全功。如手足之在人,凡所以持行者,皆人之功也。由是联属天下,以成其身纲维其道,以适于治。体统相乘,而无偏堕不举之患本末具备,而无罅隙可议之疵。放之四海而皆准,传之万世而无弊。帝王为治之要,孰有加于此哉!臣自少读帝王之书,讲帝王之道,窃有志于当世之事。然学焉而不敢言,言焉而不达。今幸近咫尺之威,立方寸之地,制策所及者,皆事道与是事也。臣敢不罄一得之患,以为万分之助乎?

(扣题+套路。开篇立意很高,文武如日月,相资而皆见“一”之治道,虽出道家而儒家亦重“得一”之道,后续行文展开也会围绕这个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来。一般策论开篇都要套路下,表示自己要努力回答陛下的问题了,小杨这个开篇套路还是相当自信的语调2333.)

       伏睹圣问首曰:创业以武,守成以文。而又曰:文武同方,兵农一致,果有异乎?臣惟三代以上,同一道也,戡乱则曰武,守成则曰文同一民也,无事则为民,有事则为兵,初未始异也。在《易》明两作《离》,文明之象也,上九王用出征,有嘉。释之者曰:刚明及远,威振而刑不滥。斯不亦可见文武之同方乎?地中有水,《师》,师旅之象也。而释之者曰:伏至险于大顺,藏不测于至静。盖寓兵于农之意,斯不亦可见兵之一致乎?是故一张一弛,号为善道刚克柔克,协于皇极。

(这段回答了皇帝的第一个问题,解释了为什么文与武是统一的,即兵农一致的道理。首先使用《易》这一经典作为论据,《离》卦是文明之象,两火为离,光明震慑四方,上九自然征兆出征的吉利,此文亦武德。又用直接讲出兵的《师》卦,地中有水,水聚于地下,众之所聚,师旅之象,能治民方能聚众为军队,也说明了文与武相统一的一面。先用《易》理,接下来再讲历史,这种论述方式令人信服。)

       周公冢宰,实兼东征;毕公为公,亦总司马。武夫堪腹心之寄,吉甫有文武之称。以《天保》治内而未尝无武,以《采薇》治外而未尝无文。文武固未分也。自秦不师古,专以武勇立国 ,语《诗》、《书》者有刑,斩首级者进爵。民勇于战,皆忘生好利之人。士贱以狗,废干戈羽籥之习。至汉承秦制,立丞相、将军,而将相之职异。唐宋以来,置中书、元帅、枢密,而军国之权偏。此文武之分,出于三代之后也。

(这段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这两段既回答问题,又一层层展开行文,逻辑清晰。这里引用《诗》,然后回溯古代制度,说明文武之分在三代之后。由于在儒家观念中三代是最牛逼的典范,这里也为后文论点打伏笔)

        成周之制,以田赋出兵 ,兵车千乘。畿方千里,畿封万井,出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自五人为伍,积而为两为卒。自五卒为旅,积而为师为军。天子之六卿六军,诸侯之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而降杀有等焉。一方有事,则命将出题。迨功献俘,将归于朝,即守职之吏。兵散于野,即缘亩之农。兵农固未判也。至管仲相齐,欲速图霸业,乃坏周兵于内政。分国中以四乡,使国中之民为兵,鄙野之民为农,兵不服耒耜之勤,民不识干戈之具。以至句吴之君子,秦昭之锐士,成周之至变易尽矣。此兵农之判于三代之衰也。

(这里详细说明了周代后期,即东周到秦汉,士兵和农民的职业是如何分开的。管仲为了快速提升战斗力,把城市居民(国中之民)作为职业战兵,乡村居民作为农民,到后来大家都走上军人职业化的道路了。)

       载质之《诗》、《书》所称,古之帝王,未有不兼文武之德,均兵农之功者。称帝尧者乃武乃文,四表之被即所谓文,舟水之战则所谓武者也。舜之诛四凶,禹之格有苗,固可以武功名,而亦文明、文命之佘事也。布昭圣武,见于《伊训》,然圣谟嘉言,谓非文武之全欤?言谟武烈,见于《君陈》,然整旅代崇,下车防道,二者正未始偏废也。三代迭尚,曰忠、曰质、曰文,而不及武者,盖言忠、质、文,则武固在其中。必以武言,则是秦之所尚,而非三代之治矣。周列四民,曰士、农、工、商,而兵不与者,即臣前所陈寓抹兵于农之说。专以兵言,是为后世之制,而非成周这旧矣。

(继续解释古代大贤不分文武而兼有文武之德,并没有士兵这一专门职业,专门提出来“尚武”这是秦代干的,秦代在儒家观念里也是非常zzbzq的。)

        汉、唐、宋之君,如光武之投戈讲艺,太宗之身兼将相,庶几创业而兼乎文。其未备者,如汉高之不事《诗》、《书》,而规模宏远。盖其宽仁大度,暗合乎道,况能善陆贾文武并用之言乎!孝武之封狼居胥,宪宗之平淮西,西蜀,庶几守成而兼乎武。其未备者,如仁宗之时西夏猖獗,而致四十二年之太平。盖其深仁厚泽,培植国本,况能用韩、范儒者之将乎!陆贾之言曰:天下安,注意相。则在承平时不可不修文德,故曰人君以论相为职,又曰将特大有司耳,非比也。《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哉心危。则在承平时不可不饰武备,故曰君子以涂戒不虞,又曰圣人贵未然之防。是知兵以卫民,民以给兵,治兵乃所以镇民,讲武即所以偃武。治兵与治民,亦异而同也。

(然后将儒家推崇的创业之君,都是文武兼备,而厉害的守成之君也有武功。武功实在不行比如宋仁宗虽然没有平定西夏23333但在西夏猖獗的情况下也能靠文治仁德让天下太平。所以文治武备是相辅相成,要建立兵以卫民,民以给兵的良性循环)

        汉之军制,以南北分。南军主环卫王宫,北军主巡绰京城。有骑士,有材官,与夫南北之车骑,东南之楼船,临淄之弩手,荆楚之剑客,皆仰给于县官,而不缩于齐民。识者惜其去古未远而不能复,此汉之治民与治兵异也。唐府兵之立,其制最善。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所以弭祸乱之源。二十为兵,六十而免,而民无旧役之劳。三时耕稼,一时讲武,而兵无常聚之患,器甲出于民,衣粮出于民,而国无养兵之费。治民与治兵同,而论者许其为近古,良有以也。宋之制,有三衙四厢,诸总管、钤辖、诸将。然终宋世,国威振者,殆兵权失之轻,而兵民分之过也。由是言之,文武者,其名也。兵农者,其实也。三代以上,兵出于兵,而文武不得不合。三代而下,兵判于农,而文武不得不分。夫苟知文武之所以同,则所以治民卢治兵者,不容异也。

(小杨最欣赏唐代府兵制,“三时耕稼,一时讲武,而兵无常聚之患,器甲出于民,衣粮出于民,而国无养兵之费。治民与治兵同,而论者许其为近古,良有以也”,相当于百姓人人武德充沛,又能自己种田不用专门出军费,唐代也非常武德充沛。汉代也很武德充沛但是有军民之分,宋代就不用说了233333,士兵专业但是将领权力低,文武二分,就很菜了。这里有个很出彩的点,就是如果士兵和百姓分判,那么负责治民的文官和负责治兵的武官也必然分开,这样就从底层制度到官僚体系打通了逻辑。)

       洪惟我太祖皇帝,独禀全智。首出庶民,扫开辟所未有之污,复帝王所自立之地。武功之盛,无以加矣。整人伦于用夏蛮夷之余,兴文教于拨乱反正之始。文德之盛,又何如哉!当时之建官也,科目则有文举、武举,官联则有文班、武班,部属则有文选、武选。当时之定籍也,常产则有屯田、民田,户籍则有军籍、民籍,官署则有州县、卫所。然乾纲独断,无威柄下移之失。犬牙相制,无尾大不振之患。有事则共与机密之谋,无事则各掌兵民之寄。在京有司马,以提督军营。在外有宪臣,以总制边务。臬司有兵备之权,县吏专巡捕之职。名若分而实则相属,职若判而任则相维。保治之法,盖与三代而同符也。至若太宗表章经史,而外清朔漠之尘。宣宗崇重儒臣,而出平汉邸之变。列圣相继,益懋益敦。百五十年来,固皆以文致治,而庙算不遗,神武不杀,伟烈宏功,照耀简册。寿国脉与箕翼,安国势于磐石。斯世斯民,盖有由之而不知者。

(夸朱八八是zzzq,明代策论问题里一定要夸朱八八的,回答当然也一定要。朱八八是平民出身,武功之盛,又兴文教。这里小杨如何解释明代文武官分离,户籍分离这一明显的矛盾呢?小杨非常机制地表示,我们大明朝臬司,就是按察使及下面若干属官,都是有兵备之权的,这就是虽然名义上有文武之分,但是时文武相辅相成的,是与三代一样的!好吧,但是现在国家出了问题,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呢?)

但其实问题也在这,明代文官通常没有系统化的军事培养,对军事知识掌握程度和临阵能力只会基本靠自身兴趣,努力和天赋,这种就......不稳定了,牛逼的非常牛逼,菜鸡的非常菜鸡还可能自我感觉良好导致出大事,取决于于大明的气数......

       恭惟皇帝陛下,保富有之业,思日新之图。阅历熟见理明,涵养深而持志定。垂衣拱手,而天下向风。动颜变色,而海内震恐。疆场之虞,扑之于方炽。萧墙之梗,消之于未形。君子洗心以承休德,小人延劲以望太平。而皇心谦冲,谓承平既久,玩惕随之。臣伏读至此,有以知陛下出治之全德,保治之全功,可因此一念而举矣。臣窃以为,陛下求治之心甚至,而奉行者或有所未至焉。夫学校者,风俗之首也。程颢谓: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使主学校者皆得其人,教之之法悉如阳城之在国学,胡瑗之在湖学。一道德以明礼义,尊经术以定习俗,不荒于嬉而毁于随,则淳厚之风可臻,而士之失业者非所忧矣。

(现任boss也是要夸的。接下来开始解决第二段提到的问题,首先是是士大夫失业,大概就是不干正事的问题,小杨觉得这个好解决,选择好的学校管理者,按照一定方法管理教学就行了。)

       民者,国本所系。邵雍谓: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所以宽之者在朝廷,而近民者莫切于守令。使为守令者皆得其人,养之之法悉如黄霸之在颍川,张咏之在益州。遵奉诏条,宜布得意,不以简丝先保障,不以抚字后催科,则因革之俗可期,而民之告饥者非所忧矣。

(百姓饥寒的问题,选择好的地方官,养民的方法也有历史经验可以参考,要先养护百姓再让他们交税,不能不养就让他们交税)

       流徙之徒,聚为盗贼,亦教之无法,养之无素故也。以人情言之,盗贼亦人耳。人莫不爱棒筋力肌肤也,莫不爱其父母妻子也,莫不爱其田庐赀产也。在上者不以无益之工役,苦其筋力。不以不中之刑罚,残其肌肤。不以流离,病其父母妻子。不以诛求,损其庐山赀产。则彼岂不自爱,以蹈必死之地哉?今潢池弄兵、绿林号者,在在有之。

(流民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要爱护人民,不要赋役过多严刑峻法)

        赋税之过春支秋粮,馈运之弊,十室九空。农事在所当重也。迩者出内帑银二十万两,以济西蜀之军储,爱民可谓深矣。臣愚以为,本土之蓄积,宜自足用。昔人有言:兵务精,不务多。今为将者,兵每务农,而财馈每患其寡。兵既多,则财馈不得不多。财馈既多,则力不容以不屈。是民以养兵,而亦不可反为兵困也。

(兵民关系问题,精兵,让百姓不要因为养兵承担太重负担)

        调发之伍,动以千百。战御之功,十无二三。兵政尤所急也。迩者发京营兵三千骑。经平山东之反侧,御患可谓切矣。臣愚以为,本土之壮士,宜可自用。昔汉击匈奴,用六郡良家子,盖其熟知险易,力卫桑梓。比方他方,所谓发一可当白。况京兵一出,既有行迹居饷之劳,亦有居重驭轻之戒。固可权其宜于一时也,而非可继于旬月。是兵以卫民,而亦不可过为之也。

(尽量使用本地兵员,本地人保卫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不要远距离征伐,这样可以减轻百姓负担,也和前面兵出于民一脉相承)

        圣问又谓:或者官非其人。臣愚以为,一代之才,自足以周一代之用,特患用之不得其道耳,用人诚得其道,则贪可使也,诈可使也,况蕴德行而志功名者乎!选举之制公矣,宁无腐儒而当事局,历济而投散者乎?黜陟之典宁无食备员之辈,隐贤遗才之叹乎?赏罚之令明矣,宁无滥竽而受赏,戴盆而免罚者乎?诚使官各尽其人,才各尽其用,人人有忘私之公,事事有爱国之诚。彻桑寺于耒阴之时,徙积薪城未火之日。一郡有警,则傍郡切震邻之忧。一时有警,则先时思噬脐之悔。敌至不惧,敌去不悔。不因人成事而老吾之师,不旷日持久而匮吾之财。内修外攘,必尽于条教之外。文恬武嬉之弊,必作起于玩习之余。则文德之敷,云行雨施。武节之建,雷厉风行。远可以复帝王之善治,上可以光祖宗之谟烈。国家亿万年之历,可以配天地于无穷矣。

(选出的官员不行怎么办?小杨觉得用之得其道,就还是从选任,升降,赏罚这些方面改进,就可以让官员尽职尽责,贤不肖各得其用,实现文治武功)

       臣愿层陛下,益崇此德,益保此功,存无怠无荒之心,为可久可大之道。惟万几之暇,少加意焉,则凡所以策臣者,可次第而举矣。何暇于多言为载?臣干冒天威,诚不胜战栗之至。

臣谨对。

(策论本质上就是有逻辑地回答皇帝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一篇论点清晰,论据翔实并对当下问题有清楚分析以及解决方案的文章。作为还未进入官场的儒家学者,通常在理论分析和追溯历史的论述上很强,在解决问题层面略弱,这是后人视角看的,但对于短时间临场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已经是非常厉害了。小杨这篇,解决问题给出的具体方法,养民息乱,精兵让百姓不要负担太重,以及用本地兵员这一点,还是和前面理论论述相一致的。明代军籍也要种军屯,虽有军籍和民籍之分,但是军籍这一部分不是都要当兵,而是这户至少要出相应的人当兵,剩下务农考学都可以,也算接近古制。从大的层面上兵出于民,养民以息兵戈,治兵治民相辅相成,文治武功统一于治道这一大论点还是立住了。)


评论 ( 12 )
热度 ( 160 )
  1. 共2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于可远的谷山笔 | Powered by LOFTER